热搜词
发表于 2012-7-29 09: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网络暴力猛于虎。但在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林立洋看来,这不全是网民的责任,因为不知从何时起,他每次上网都感到“一股无名业火往上撺”。“新闻标题戾气十足,泄愤帖无处不在,贴吧里遍布人身攻击……看着就觉得心里闷闷的,看完就想回帖骂人。”这是林立洋的感受,也是他身边很多“老网民”的感受。(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本是很温和很理性的标题,经过网络编辑一化妆,立马横眉冷对,戾气十足;本该成为平等交流、理性争鸣的贴吧,却充满恶狠狠的词汇;本该是信息集散地的微博,却成了约架的舞台……不知何时,网络暴力已经介入网民的公共生活,一打开电脑,就被那种宣泄的情绪所裹挟。
     有人说网络暴力只是想象中的暴力,并非行动中的暴力。其实不然,网络暴力离现实暴力并不遥远,网上约架变为网下干架,就是一例。更何况,网络暴力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容易误导网民,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这从相关媒体报道及相关调查可以看出。
     网络何以变得如此戾气?这与一些网络编辑缺乏职业操守有关,他们迷信“尖叫效应”——在乌压压的人群中,要吸引人们注意必须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将纸媒原本客观的叙述扭曲化加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通过人为地制造冲突刺激网民的不安情绪。网络编辑有权利对纸媒标题进行再提炼,但前提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放大与异化。
     也与一些名人缺乏自重,渴求成名有关。再温和的约架也是暴力,它传递的效果是,用武力化解纠葛,用暴力表达情绪。但这不是一个比谁拳头硬的时代,拳头再硬也硬不过法律。一些所谓的名人不够自重,总在有意无意地通过约架、制造话题以吸引人关注,希望以此成为被人欢呼的英雄。求名博利无可厚非,但渲染暴力不可取。
     此外,还与一些网络管理者不作为、假作为有关。业内人士认为,个别人的暴力言行未及时得到制止和惩处,引发其他人效仿,逐步形成群体暴力。应该承认,有些人的戾气跟帖纯粹是盲从,或者是一种宣泄,对暴力帖子,一些网站管理者假装看不见,有的甚至添油加醋,比如将这些帖子置顶。
     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人们有权利拒绝无用的信息,更有权利不被网络戾气所干扰、所污染、所毒害。创造一个干净而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网民多一些自律意识,尤其需要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从业者提升敬畏意识,别为了蝇头小利而失去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秦川)

全部评论0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管理员之家 ( 苏ICP备2023053177号-2 )

GMT+8, 2024-11-25 13:50 , Processed in 0.1423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