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发表于 2010-12-7 18: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灰儿 于 2010-12-7 18:17 编辑

  16年高速发展后,中国互联网成果丰硕,也面临着“垄断当道,模仿盛行,同质化竞争”的指责——
  1998年12月,一个26岁的年轻人走进北京中关村一家名为四方利通的公司,应聘程序员。这已是他应聘过的第5家企业。在此之前,这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年轻人曾在一家研究院担任打字员。
  年轻人名叫程炳皓,出生于北京门头沟的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去考中专,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城市户口”。就在他进入四方利通不久,公司完成并购,一家全新的互联网企业——新浪网宣告成立。
  9年之后,35岁的程炳皓从新浪辞职,拿着自己的全部家当300万元,向朋友借了一间办公室,带着6个人的技术团队成立了一家社交网站——开心网。之后的3年中,他的网站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之一,注册用户超过9000万。
  程炳皓的故事,只是中国互联网风起云涌的16年中,诸多传奇中的一个。它生动地诠释着互联网的魅力所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青年,仅仅通过自身的聪颖、奋斗与坚持,就能创造梦想,改写命运。而创新,正是那把改写个人命运,创造互联网奇迹的“金钥匙”。
  16年后,高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却遭遇了“失去创新力”的隐忧。
  黄金时代
  10年之后,人们所传诵的,依然是10年前的奇迹
  程炳皓四处求职、进入新浪的时候,正是中国互联网产业最初崛起的年代,有人称之为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时代”。
  当时光的指针划过20世纪最后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启了一段传奇般的岁月。那几年,多少怀揣五光十色梦想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聚集在互联网这块代表着新生与希望的拓荒地,为了理想和未来,手持一份创业书踏上征途。
  1996年8月,从美国归来的张朝阳创办了“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搜狐前身);1997年6月,26岁的丁磊,在广州创办网易;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在深圳成立腾讯;一个月后,王志东成立新浪网;1999年6月,35岁的浙江英语老师马云,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仅仅半年后,李彦宏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回国,于2000年1月1日创建了百度公司。正是这一批互联网企业的迅速崛起,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互联网版图。他们先后在自己的领域打败了国外的“师傅”,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体地位。
  10余年过去,中国互联网拥抱了光荣,梦想却似乎在远去。一个事实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市场上再难以听到草根崛起的创业传奇。有人将中国目前的互联网市场格局按市值总结为“三大三小”。所谓“三大”,指的是百度、腾讯、淘宝,“三小”则是指:新浪、网易、搜狐。回溯这几家互联网巨头的成长,可以发现,他们崛起的年代非常相近——绝大多数都成立于10多年前中国互联网那波“创业黄金期”。
  互联网素来是一个制造“神话”的行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二三年”。大洋彼岸,当facebook,twitter这些美国同行们一波波上演着小虾米崛起成为大鲨鱼,巨头代际更迭的好戏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却维系着多年不变的市场版图。
  近年来,尽管中国的互联网领域依然热闹风光,各种应用越来越多,也先后有一批新秀出现,并试图在市场上搏杀占据一席之地,最终留下的还在呈良好发展态势的,凤毛麟角,而能撼动“三大三小”格局的,目前并无一家。
  最能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和创业者们遇到了问题——来自DCCI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中小网站、个人网站的收入水平和网站规模均有所下降。
  10多年过去,当年的李彦宏、马化腾们已经成长为四十不惑的中年人,今天的年轻人却发现自己难以像自己的偶像们那样成长和创业。
  “他们成了榜样,但榜样的路却似乎很难再复制。”一位初入互联网界的年轻人如是感慨。
江湖乱象
  从“拓荒时代”到“赢家通吃”,大企业成为创新的杀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十几年来飞速成长的中国互联网业,也悄然发生着某种演变。
  与创业初期一张白纸式的“拓荒时代”不同。今天,已被巨头们瓜分天下的中国互联网,呈现出“赢家通吃”的局面。
  即时通讯、搜索、电子商务、新闻、游戏、SNS、团购……尽管业务的起始点各不相同,但是,随着发展,各家公司的业务重合度却越来越高,互联网巨头们都在向着全业务发展的格局狂奔。
  中国电子制造业盛行的“山寨”,在互联网领域似乎同样清晰。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始终跟在美国互联网同行的后面前行,从门户到搜索,从社交网站到微博,从团购到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美国做什么,我们就跟进什么。
  另一方面,国内同行之间,一个流行产品、一个热门应用出来,就会迅速出现诸多的相似网站一哄而上,展开同质化的竞争。团购网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自今年初美国的Groupon.com模式被引入中国之后,到今年7月,短短半年时间,中国已涌现出了大大小小约千家团购网站,其中有新进入互联网领域的新创业者,也有阿里、腾讯、百度等江湖大佬。
  社交网站刚火爆时,各家网站都在“偷菜”,微博兴盛之后,各家网站又都纷纷打出了微博牌……不同的网站上,网民们总能看到似曾相识的界面。
  “中国的互联网抄袭之风相当盛行,不仅是大抄小,还有小抄大。新经济缺乏新创意,新创意转眼就遭遇了剽窃,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意味着传统经济中的‘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在新经济时代呈现出一种谬种遗传的状态。”在日前的“3Q大战与网络黑洞研讨会”上,博客联合社区网站总裁马晓霖如是表示。
  模仿带来了同质化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资金、用户等多方面优势的巨头具有天然的在位优势。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担心的也是这种挤出效应。与此相伴随的,是联众、博客中国、饭否等创新性小网站渐呈颓势。
  “三座大山”(指大企业)的称谓开始在业内流传。部分中小企业抱怨,他们创新的空间被大企业挤压了,甚至将其称之为“创新天敌”。
  搜狐总裁张朝阳就曾在自己的微博中直言“抄袭和垄断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
  “美国有大公司,还有源源不断新生公司颠覆大公司,相对而言,中国互联网过早衰老,你抄我的、我抄你的”,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在中国互联网建立反对抄袭、鼓励创新的文化。需要我们所有行业人共同反思,共同努力。”
心态之变
  从理想主义到功利主义,想做百年老店,我们还缺少什么?
  周鸿祎这样怀念十多年前创业时的情形:“有点像汪峰的一首歌叫《春天里》,那个年代,‘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没有钱,但是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大家因为理想而坚持”。
  而如今,“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但是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是一种创新力的缺失。”周鸿祎忧心忡忡。
  在美国,当大的互联网公司看好某些处于创业期的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商业模式或是创意,常会采取投资、或者收购的方式,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则越来越倾向于另一条路径——模仿这一业务,并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地位进行推广。
  “大公司收购对于产业是良性的,收购后投资者、创业者都能拿到钱,整个产业的创新活力被激活。”互联网研究者、博客中国网站CEO方兴东说。而某些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做法,则使得中小公司缺乏持续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杰人律师看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现行法律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互联网时代,当创意越来越具有价值、越来越具有可传播性、可复制性、可模仿性的时候,法律怎么给予更好的保护,确实是一个挑战性的话题。”
  事实上,与1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所面临的创新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
  一方面,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网民数量大幅增长,在微软亚太研究集团主席张亚勤看来,这是中国互联网创新最大的优势,“可以将创新很快地价值化”。二是资金在增加。“估计中国的投资钱比硅谷都多。”方兴东说。
  然而,心态的变化,功利主义的盛行日益成为创新的障碍。程炳皓承认,“在早期,中国的互联网氛围和从业者都更加纯朴,而现在,越来越功利化和商业化了”。
  模仿正是这种功利化的体现之一。由于创新常常要面临很大的风险,而模仿的成本最低。对于占有一定市场优势地位的互联网巨头而言,跟随、模仿、局部创新,然后借优势超越,便成为最稳妥的市场策略。
  功利化的特点,也体现在部分投资者身上。在美国,风投者会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对创业者给予指导,而在中国,一些风投所关心的,只是何时可以上市获得更多的回报。“一些投资方与股民的心态是一样的,只要涨了就行,不管其它怎样。”方兴东说。
  功利化的结果,是过于重视可以直接带来商业回报的表层创新,而对底层的基础创新投入不够。“中国现在主流的风投都转行做传统行业了,投互联网早期技术的很少。不能埋怨风投,几家大公司对这个行业有点竭泽而渔。”业内某CEO说。
  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微软研究院院长里克·雷斯特今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21世纪计算大会的演讲中就表示:为什么要做基础研究?拥有基础研究部门的公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这样便可以建立起早期预警系统。
  对于想成为“百年老店”,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这种长远的眼光,显然是必备的。

全部评论0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管理员之家 ( 苏ICP备2023053177号-2 )

GMT+8, 2025-1-10 01:33 , Processed in 0.1500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