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发表于 2016-3-28 16: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逛街现在对我来说是件忙里偷闲的事了,不过一旦逛了总会顺手捎两件,一个多星期前的逛街经历让我感到有些不一样,在马上要离开时,老板娘说要加我微信。我顿时有点回过神儿来了,怪不得老有人在朋友圈上卖东西卖得热火朝天的。以前也有老板说让加 QQ 群,但觉得这个网络并没形成风气。同样的现象在 Instagram 这个图片社交网络上也很普遍。
为什么人们愿意在一个不是为购物而生的平台上淘东淘西呢?多年来,大多数人网购的经历都淹没在浩瀚无边的淘宝上,由于淘宝的海量、同质化(加之其推荐机制很大程度上受广告因素干预),挑选满意的商品一直是个体力活。因此,也催生了许多基于淘宝的导购平台、精选平台,不过这都还是逛商场、甚至是逛卖场的思路。如果说在线下,跟商场对应的是街旁路边的零售小店,那么在线上呢,在我看来,夹杂在微信朋友圈、Instagram 信息流中的 “小店” 或许是一种解释。
不管是朋友圈,还是 Instagram 首先都是个移动社交网络,而社交必然关乎传播,这两个网络上,人际关系有着很高的对称程度,即私人关系特点突出;就传播语言而讲,图片都是二者传播、沟通上的最重要元素,Instagram 尤为甚之。
我估摸着,但凡没有剁手的人都会时不时就刷朋友圈吧,而 Instagram 亦号称是西方时下流行的图片社交网络,这里有朋友们发的美食、美女自拍照以及很多没节操的图等等,是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圈子,刷着刷着偶尔会碰见有人在这里卖衣服,精美处理的图片加上讨喜的文字说明,而且所有的交流都能浓缩在一张图下面的评论里,非常高效。
我特地问了一个在做这个事情的朋友,她说很多从她这儿拿货的人都是自己的朋友,后来就有更多潜在买家加她的微信;而且,交易时竟是转到支付宝上通过转账付款,原因可能是由于惯性吧,而且微信转账功能还不怎么好用吧。不管怎样,从产品的角度讲,这个购物体验可谓十分不流畅,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信用保证,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在此淘宝,个人觉得原因在于,一是朋友圈一直以来形成了很 Personal 的气氛;二是这里没有铺天盖地的商品,它们只是夹杂在朋友的信息流当中,无形中少了许多心理压力。
纽约时报一篇报道称,位于布鲁克林一家古着店老板 Beverly Hames 透露,很多顾客都通过信用卡支付,Instagram 更是为她带来了 20%-40%的收入,在寒冬季节比例甚至高达 90%。朋友圈销量怎样我不甚清楚,但热闹劲儿还是感受的到的。
但凡提到网购,少不了要谈商品推荐、算法这些词,但这里没有。这里的商品都是线下实体店,或者仅在朋友圈兼职做生意的卖家精挑细选的,完全的 “Human Algorithm”,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不方便的交易流程是一种弥补。买家在选东西的时候省了不少精力,她们上传的图片也多为精美的服饰、饰品(不大可能看到淘宝上那种图),本就贴合这些平台的传播格式,并没有赤裸祼广告的感觉。
总得来说,这种 “在线电商” 算是移动互联网以来的社交网络催生的一个意外吧,对买家而言,购物未必是刻意行为,往往 “赶上就合适”。对小零售商而言,这是个有意思的渠道,如 Hames 所说 ,她拥有的两家店共有 5000 多个粉丝,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对零售店而言足够了;她甚至担心有一天 Facebook 可能会对此进行限制或者收费;腾讯会在意这些利用朋友圈免费平台做生意的小店主么?

全部评论0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管理员之家 ( 苏ICP备2023053177号-2 )

GMT+8, 2024-11-25 07:24 , Processed in 0.1801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poyright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