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儿 发表于 2015-10-13 15:44:34

后微信时代的社交App纷争

微信已经成为人们当今生活的重度依赖工具,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恋爱、旅行,我们的每一根神经似乎都和这个社交工具紧密连接着,每个人听到微信的消息提示声时都会敏感紧张地摸向手机。太多的人每天除了工作,几乎都活在微信为我们营造的虚拟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也越发模糊,我们还可以用微信买东西、用微信结账……或许故事的最后我们仿佛陷入了一个《黑镜》中惯于描绘的世界中。但这个被微信统治了的社交世界会结束么?我想短期内我们很难看到,正如我始终坚信的,颠覆微信的绝不会是某款社交软件,这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旧故事,而具有这种颠覆能力的将是下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些微信之外的社交App们社交关系的混杂。除了由于硬件原因带来的卡顿,这似乎是大多数人对微信最大的不满。这一点源于微信基于通讯录而形成的1.5度人脉关系,微信中大多都是我们工作或者生活中可能联系到的人,并由此扩展出一部分人脉关系。微信这样的基因也让陌陌这种基于认识陌生人,或者更直白一点说“约炮”的产品能在微信的阴影下成长为一家独角兽公司。每个人在约炮和性欲面前都希望为自己戴一副面具,微信这个绑定了太多私人社交关系的产品显然不是那个最适合的。基于刚需,又切中了微信囿于基因难以全面覆盖的点,陌陌以及追随其脚步的玩家无疑是微信外App阵营中最为庞大的一只,资本市场也愿意为这样的产品买单。但很显然,无论是陌陌本身,还是抱抱、探探、心跳等等跟随者,所做的无非都是对LBS、Tinder等模式进行排列组合,整个事情的核心没有改变,无法沉淀社交关系的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于是这类产品有着不错的用户数和活跃度,但更多的只能作为移动端的一个流量入口,为游戏、电商等导流。至于所谓的大数据分析用户,那大概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而与微信前不久刚刚触及的企业号办公协作不同,职业社交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IM,更多的还是一个社交关系网络,这个网络一旦形成网络效应,聚拢足够多的“行内人”,它的价值几乎是几何式的增长。这一点看看LinkedIn就知道了。不过,想做中国LinkedIn的产品们大多都铩羽而归,这一点和QQ、微信的存在不无关系,但却不能说是QQ和微信压制了独立的职业社交产品的发展。职业社交本身就是一个够慢的生意,LinkedIn用了超过10年才走完的路,在基础更薄弱的中国市场显然也无法速成。这个行业需要足够多的资本支持,同时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但这两者在当下的资本游戏中却又是相悖的,因而鲜有玩家能被我们记住。脉脉或许可以算其中之一。被红杉一路托到今天的脉脉一度曾因活跃用户数少,融资额大而饱受质疑。但目前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圈内人出现在脉脉上,这个基于人脉形成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职场人看作“有用”,这一点无疑十分重要,因为职场社交不同于基于通讯录形成的IM社交产品,职场社交本身就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和工具属性。当然,除了单独从某个小切口进入的创业公司不同,还有一类产品在中国社交App市场中显得有些特别,这就是易信、来往这样背负着巨头使命的社交产品。易信作为互联网公司网易和运营商中国电信的合作产物,在项目启动阶段得到了足够多的资源倾斜和外界关注,靠着电信在政策上的优惠,易信确实积累了足够基数的种子用户。加上网易方面的大力推动,易信在小细节上也体现了足够的互联网化,尤其是群聊和图片表情方面。但从用户规模和后续发展来看,挑战微信显然还很遥远,易信也因此选择了跟但不随的策略。由于前有飞信的辉煌不再,易信自推出之初就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不过好在两年时间过去,易信还是靠着运营商在流量免费和免费电话有了一定的市场,企业版也拿到了不错的中小企业资源,不仅如此,易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开发有故事的表情贴图,萌贱的阿鸡系列表情也掳获了不少用户的心,在这条以表情贴图开启的差异化道路上易信也在不停探索更多机会。至于来往则更是背负了整个阿里的厚望,以至于来往刚刚推出时,阿里系员工不得不为100人的好友数量四处奔走,但发力过猛的来往最终也没有为阿里在移动社交领域建立起一道护城河。随着手机淘宝和支付宝两大移动端杀手锏的锋芒显露,来往也自此失宠。但随着微信的日益平台化,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多一个社交App,答案可能就在上面的这些产品之中。平台还是工具?任何一个产品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平台,甚至是一种生态,尤其是对于本身没有多少变现能力的社交产品而言。电商、游戏、广告始终都是移动社交产品的变现方向,能够形成平台的产品无疑能将三者牢牢抓在手中,并依靠平台形成更多元的变现方式,比如微信通过支付切入金融和O2O。但如果仅仅作为一个社交工具,那么很可能只能以其中某一种变现方式作为商业模式的主体,比如靠游戏成功变现并最终上市的陌陌。两者的差距是千亿和十亿美元的差距。但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产品都能够成为平台,或者说平台只属于少数几个巨头,非巨头的产品更多地只能作为工具来实现其价值,而无更多资源将其演变为平台,正如墨迹天气、今日头条,甚至是中华万年历这样的产品都有着千万以上的日活,但却依然只能作为满足用户某一方面需求的工具。细化到移动社交领域,微信已然成为了一个平台,甚至是一个微信生态,而非单纯的社交产品,这也意味着在一些细分的需求点上,必然会有更多的产品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去做微信做不好也不擅长的事情。人们在微信之外可能需要一个甚至更多的社交产品,来完成多层次的社交网络构建。

另一个层面上说,或许微信成为一个垄断级的平台也并非一件好事,尽管无论是公众号、服务号,还是刚刚围绕企业号出现的诸多第三方插件。微信在很多时候既作为整个生态的裁判员,掌握着每一个参与者的生杀大权(例如微信对自媒体大号的封禁),又能够在发现好机会的事后一头扎入,成为运动员。我们希望有App能够一站式解决我们的所有线上需求,但我们同样希望能够有多的选择,而不是让自己的生活被某一款App所统治。一切看似矛盾。倘若将陌陌诞生看作这场移动社交大潮的开始,那么在这4年的移动互联网变化中,微信从依靠QQ离线消息导用户,变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这个过程是以另一个·横跨PC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微博的日衰为对照。但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属于微信的时代快要结束了,就在它真的统治我们的生活之前。微信依然很重要,但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社交A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微信时代的社交App纷争